今天的中國汽車行業正走在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上。…
未來出行,是什麽樣的?
赫拉利的《未來簡史》裏,有一個有趣的觀點:未來,人類將面臨兩個外部勢力的挑戰——技術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也許是技術人文主義,也許是數據主義,算法之間互相配合和升級,算法自己産生新的算法,萬物之網將獨立于人類而存在。
那麽我們人類該做些什麽呢?
沒想到的是,很多汽車工程師正在思考這些問題。除了汽車之外,飛行汽車、物聯網、智能交通、智能座艙,甚至是AI機器人,都是他們涉獵的領域,赫拉利所提出的設想,正在人類一步步的努力下,逐步變成現實。
廣汽積極打造立體出行新生態
前不久,廣汽研究院前瞻技術部部長劉巨江接受了《汽車馬力》專訪,在廣汽研究院成立18周年之際,與我們聊了聊廣汽研究院對未來交通,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的思考。
劉巨江接受《汽車馬力》專訪
關于未來,廣汽瞄准的是人類美好移動生活
7月10日,廣汽研究院迎來18歲“成人禮”。
廣汽研究院成立18周年
从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到现在布局“三国五地”全球研发网、为“萬億廣汽”研发创新保驾护航,广汽研究院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更是开始“从1到多”“从多到卓越”的创新征程。
如今,廣汽研究院已經具備整車和核心系統部件開發能力,已開發傳祺、埃安、吳鉑品牌40多款車型,全球車型覆蓋65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超460萬輛;發動機最高有效熱效率突破46%,創新性提出汽油機燃燒控制系統(GCCS)理論,自主研發7WDCT自動變速器,自主研發GMC雙電機串並聯混動系統等,且獲譽無數。
發展至今,廣汽研究院已不只是研究開發汽車,而是著眼未來,把握未來出行變革趨勢,以高質量發展爲指引,聚焦“雙碳”能源與動力、智能網聯、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及未來産業,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新質生産力,以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爲目標,加快汽車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這,也是廣汽集團的願景——爲人類美好移動生活持續創造價值。
未來人類美好移動生活
重點布局前瞻技術創新
廣汽研究院如此重視前瞻技術,與其一直以來對創新技術的追求密不可分。
2021年,廣汽研究院在原先導技術部基礎上設立前瞻技術部,希望能夠在前瞻技術創新方面持續發力——尤其是與汽車強相關的人工智能、飛行汽車等領域。
2001年,劉巨江來到華南理工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習,後在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專業攻讀碩士。2008年,他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加入廣汽從事自主品牌汽車和發動機開發,這一幹就是十幾年。
2008年至2021年,他在動力總成部門負責研發工作,擔任過發動機總監、整車總監。2021年8月起,搞發動機出身的劉巨江再一次擔負起“開荒”的重任,從一個“搞發動機的”,變成了“搞飛行器、機器人的”。
劉巨江介紹,一直以來,廣汽研究院都把技術創新放在首要位置,給予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每年廣汽研究院會拿出研發經費的10%來支持技術創新,包括但不限于前端技術開發和項目孵化,以及其他技術部門的技術創新開發。前瞻技術部相當于整個廣汽研究院創新項目的中樞系統,管理整個廣汽研究院的技術創新。
日夜兼程投入研發的廣汽研究院
如此一來,在前瞻技術部統籌管理下,各部門之間的聯動加強,信息互通也更及時,大大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有效性。
有好項目,我們就是天使投資人
那麽,前瞻技術部到底有哪些項目呢?
劉巨江介紹,部門有很多工作站,每一個工作站相當于一個項目部,負責開發不同的前瞻技術。“我們就像是天使投資人,當發現一些好的創新性項目時,我們會招聘相關的人才或者通過內部培養的人才來進行項目研發。等到時機成熟時,我們會考慮成立公司,獨立運營。”
“但是我們跟一般的天使投資不一樣。”劉巨江說,“在它孵化之前,會有很多部門配合它的工作,實現協同共贏。比如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的飛行汽車,動力總成團隊、造型設計團隊等都在配合做研發設計。”
目前,廣汽研究院前瞻技術部在飛行汽車、智能移動服務終端、移動生活艙、AI機器人等前瞻技術領域均有突出成績。劉巨江介紹,用于家政領域的AI機器人,計劃大約3年時間實現遠程操控的服務功能;載人飛行汽車,大約在2年內能夠與大家見面。
那爲什麽搞汽車的,會去搞飛行器、機器人呢?
劉巨江說,首先,廣汽致力于爲人類美好移動生活持續創造價值,廣汽研究院在這個大目標之下,持續不斷地嘗試開發新技術。其次,廣汽研究院給技術創新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境,也非常鼓勵工程師不斷嘗試。“創新就是不斷試錯。我們從機制上給大家提供寬松的土壤,這樣才會有新的成果不斷出現。”
劉巨江與廣汽首款飛行汽車GOVE
此外,广汽研究院也有条件、有责任对未來人類美好移動生活进行不断创新。“例如飞行汽车,它的动力系统最重要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我们造车这么多年,具备自主研发能力,这是我们天然的优势。而广汽开发飞行汽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低使用成本。”刘巨江举例说,假如直升机飞一趟需要4万块,那么通过飞行汽车将费用降低到2000块,更多的消费者就可以接受,就能变成大众化的出行方式,这就是为人类美好移动生活持续创造价值。
飛行汽車,讓立體出行照進現實
說到飛行汽車,劉巨江打開了話匣子。
2021年,廣汽研究院從零開始研究飛行汽車,經過多輪推導和論證,最後確定要打造一款多旋翼飛行汽車。
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動力系統。“能不能讓飛行汽車飛起來,靠的就是動力系統;能飛多遠,靠的是氣動;能不能安全地飛,靠的是飛控。但首要問題是能飛起來,這就要求飛行汽車具備足夠的動力。”劉巨江說,開發第一代産品缺少經驗,因考慮成本而沒有采用碳纖維材料,整體重量超過預期,導致動力系統負荷過大。“我們花了三個多月時間,想盡各種辦法調試,最終讓飛行汽車飛起來了。雖然沒有完全達到最初設想的效果,但這個過程把我們的研發團隊給鍛煉出來了。”
邊摸索邊前進,廣汽首款飛行汽車GOVE于2023年6月在廣汽科技日上實現全球首飛,于今年3月在廣州CBD城市公共區域複雜低空環境進行飛行驗證。劉巨江介紹,目前廣汽飛行汽車的研發分爲兩個方向,包括覆蓋城市短途出行的多旋翼飛行汽車和滿足城際出行的中長途複合翼飛行汽車。
廣汽飛行汽車GOVE在廣州CBD上空飛行
7月5日,在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指出,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深挖低空资源禀赋,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三是加快布局飞行汽车,廣汽積極打造立體出行新生態。
廣汽集團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發揮産業優勢,加快發展立體交通新質生産力,讓移動隨性、立體出行的飛行汽車早日照進現實,爲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出行體驗。
不盲目開發,商業閉環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創新也不是盲目開發。劉巨江多次提到“商業閉環”,“我們的技術一定要面向客戶。純粹展示技術,沒有意義。”
“持續強化經營意識,層層講效益,人人講産出;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磨煉人才創新本領。”——這是廣研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廣汽研究院一直以來的經營理念。
廣汽正在開發航程更遠、載人更多的複合翼飛行汽車
劉巨江還提到正在研發的AI機器人項目,“我們做這款産品是要面向家庭,給大家提供服務的。”
“我們的AI機器人選擇了輪足的設計,機械臂和機械腿都有關節,跟雙足人形機器人相比,它既可以完成很多複雜的動作,又不會消耗太大的能量和算力。”既能滿足服務客戶的需求,又兼顧高性價比——嶺南人的實在,體現得淋漓盡致。
“目前機器人的部分,我們也有兩條路徑在走,完全實現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和需要人遠程操控的分身機器人。我認爲比較快能夠實現量産的是分身機器人,即通過遠程控制來實現操控機器人工作。從一對一,到一對十,再到一對一百,逐步實現産業化。”劉巨江說,“目標是最快3年內可以投産,機器人的爆發點可能快來了。”
寫在最後
與劉巨江的聊天很愉快。雖然是“理工男”,但他很擅長講故事,一個個的技術名詞、知識點,都解釋得很清楚。他很愛學習,年過四十依然步履不停,在國防科技大學攻讀博士,持續不斷學習新知識。他不畏懼挑戰,從熟悉的、碩果累累的發動機領域到陌生的、未知的飛行汽車領域,說幹就幹,並且還幹得不錯——在汽車行業,廣汽研究院對飛行汽車的研究應該是走得最深最遠的;甚至還有機器人,以及他“不方便透露”的新領域,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廣研人孜孜不倦、不畏挑戰、持續創新和腳踏實地的身影。
今年是廣汽研究院成立18周年。这18年来,广汽研究院累计研发投入500亿元,形成超5000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研发效率居自主品牌领先地位,开发一系列高品质、好口碑的自主品牌产品,聚焦造型设计、能源与动力、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核心技术。
廣汽研究院不僅爲廣汽集團的技術創新持續供血,更是爲廣州汽車工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未來,在低空經濟領域、AI機器人領域,以及“未被透露”的新研發領域,都有可能看到廣汽研究院的身影。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勤勤懇懇;一次、一百次、一萬次的兢兢業業。回顧創立之初廣汽研究院的初心,18歲的它似乎一直還是那個不愛聲張、埋頭苦幹的小夥子,爲了爲人類美好移動生活而奮鬥。道阻且長,但未來可期。
來源:《汽车马力》